![]() |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|
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举办AI背景下文艺创作研讨会 孙峰峰受邀作专题讲座 |
发布:南京投石科技 | 发布时间:2025-02-12 10:59:21 | 点击次数:0 |
![]() |
AI技术迅猛发展,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。2月11日下午,由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主办的“Al背景下文艺创作研讨会”在宁举行,近百名相关领导、艺术工作者参会。研讨会由江苏省文联主席、省艺研会会长章剑华主持。 研讨会在章剑华作词、AI作曲演唱的《给Al一个拥抱》歌声中拉开帷幕。南京中华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带来的“机器狗”表演,迅速点燃全场气氛。 受章剑华主席邀请,南京大学产业教授、南京投石智能董事长、AI专家孙峰峰作“AI 语境下的数字艺术创作路径与实践”主题讲座。 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、省书画院名誉院长赵绪成,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杨京玲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、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衡正安,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、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分别发言,畅谈他们对于Al文艺创作的思考。 孙峰峰从“数字内容生产的四大趋势”“AI艺术创作的实践”“南京大学AI美育探索”“AI艺术创作应用的商业化探索”4个方面,与参会人员共同探讨艺术创作在AI技术爆发式发展大背景下的新路径、新方法。他挑选了投石智能开发的《留法印象》《目光考古》等十多幅AI生成的新媒体艺术展品,与大家分享创作时的感悟和体会。孙峰峰认为,AI可以创作出很多没有机会存在的作品,通过虚拟创新,填补如“中国画海景”“印象派东方写生”等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空白;AI让我们可以用中西方伟大思想家、艺术家们的头脑和创作能力去创作更多城市文化作品,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。“最重要的我想说,AI实现了艺术平权和科技平权,让传统创作和展览迎来全新的机会——把AI作品与创新展示方式相结合。” 孙峰峰指出:借助AI技术的力量,我们可以训练出属于每个人的“AI艺术家”,通过模仿中法两国艺术大师的绘画风格和技法,习得大师们观看世界的方法。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得以借“大师之眼”,重新观看我们已然极为熟悉的世界,感受大师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。我们借助AI技术向大师们致敬。我们进入大师们的世界,不再只局限于阅读他们的作品和相关文本,而是在数字世界里努力找寻和复原大师们活泼泼的生命力。通过模拟大师们的方式再造新的艺术作品,我们全力让大师的精气神“灵魂附体”,以此品味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那么美好的艺术之魂和人类精神。 孙峰峰进一步提出了AI艺术创作可能的原创商业产品开发模式,即“训练”各个城市的本土古代画家,去绘制当地文旅资源的AI作品,将这些作品融入艺术策展及新媒体展示,形成商业的展览展示,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思想大师的文艺批评。这条商业路径还可以应用于城市文旅资源的故事拓展,也能用于游学、内容创作、商业展览、文创开发等商业活动。 “这次研讨会把最前卫的艺术带到了江苏文艺界。”赵绪成觉得,AI在文艺创作中大有文章可做。我们要一起为AI从事文艺创作的方向做点努力。“当前AI可以把人类从古到今积累的智慧全部收拢并提供给我们,这非常了不起。但收拢过来之后,我们该怎么创造?如果仅仅把古今中外的内容拼凑在一起,那么生成的作品仍然是别人的。生成内容的工具不同了,但是我们的内容依旧需要活着的人的灵魂,跨界融合创作依旧需要艺术感觉。换个花样呈现古人内容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。所以我们还要共同努力,为创造伟大的AI时代奋斗。” 当下,DeepSeek等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DeepSeek 的深度学习能力和多模态处理技术,使得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表达形式。”杨京玲发言表示,技术的进步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,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工具和创作灵感。展望未来,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应用研究已经呈现出“从‘工具适配人’到‘人机共创体’”“艺术维度的‘升维革命’”“众生共创”“伦理与审美的探讨”四个趋势。“我想说,AI是望远镜,而人类是仰望星空的人。它让我们看得更远、发现未知的星系,但星辰的意义,永远在于凝视它时,人类心中涌动的敬畏与浪漫。让我们以技术为翼,以人文为锚,在创新与传承之间,缔造一个既敬畏机器之力、更珍视人性之光的艺术新纪元。” 拥抱人工智能,要深度思考,不要深度学习。”衡正安提出,AI不管功能多么强大、运算速度多么惊人、存储内容多么丰富,只是一种辅助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工具,如何使用和利用好,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其核心要意。衡正安认为,AI的出现,实质上在考验使用者深度思考的能力。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,AI功能再强大、内容再丰富,也不能让使用者更加卓越、跳出平庸。所以,AI是为有思想的人提供了一个强大武器。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?衡正安进一步提出,面对AI,不需要深度学习,只要知道它有什么功能,能解决什么问题,人和机器如何融合,懂得AI的思维方式,树立机器如何为人服务,如何向机器下达指令等浅度的学习,让其“为我所用”,提高对它的认知水平,从而真正跟上AI时代的步伐。 “今天来研讨会学习,我听得很兴奋,有收获。”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、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冯健亲谈到自己和AI接触的经历,“此前,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一个年轻老师在做一个刘海粟的数字人。要建立一个模型,将刘海粟的作品输入后对模型进行训练。他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,但受条件所限,最后只能输入10万字。后来,我建议他将资料的范围设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。” 研讨会最后,章剑华发表《AI环境下做好文艺创作的8个“关键词”》小结讲话。他指出,AI是一种工具,能够提供数据支持、生成创作方案和辅助创作流程,但它绝不能替代文艺创作者的独特情感、想象力和创造力。我们应当善于利用AI工具,给我们的创作提供帮助。同时,在AI环境下,必须坚持文艺创作的角色定位和努力方向,尤其注重8个“关键词”:生活、在场、真实、情感、思想、个性、创新、合作。 章剑华表示,文艺工作者可以通过深入生活,及时掌握“第一手资料”,产生“第一灵感”,创作出鲜活的文艺作品;可以在深入生活中,在第一现场,以第一人称进行在场采访、创作、展演、传播;创作内容体现本质真实,更具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;更多地从真实的人际交往和个人经历中汲取营养,表意抒情;要充分利用人类思想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创造性这一优势,做有思想的创作者;在创作中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,挖掘深刻的主题意蕴,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发挥个性特征;在创新上下更大气力,用创新引领创作,通过创造性思维创新艺术内容、形式、语言、手法;应具备合作精神,尤其是与技术人员、数据分析人员等跨领域合作,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相互碰撞,共同探索新的文艺创作可能性。 研讨会在章剑华作词、AI作曲演唱的《畅想》歌声中圆满结束。 |
|
联系投石科技 | 地 址: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4号投石楼 |
咨询:025-85497011 | |
E-Mail:toushi@vip.qq.com |
售前咨询:025-85497011 | ![]() |
售后服务:13951786303 |
![]() |